
最近很高兴读到酒文化学者、收藏家黎福清先生的新著《株洲酒文化》(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),读后受益匪浅。
株洲又名槠州,古称建宁,原属湘潭,宋时酿酒已有“专卖”体系,是当时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。更早时候,酃县的酃湖酒已享盛名。1949年后,株洲私营酿酒基本被禁止。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以后,政策放开,实现公私合营,酿酒业才恢复生产,推向市场。1958年、1962年相继成立市级酿酒厂,生产了很多品牌的米酒、高粱酒,销往全国各地,久负盛名。
黎福清先生很早就致力于酒文化的研究,收集与酒有关的实物,如酒壶,酒瓶,酒盏,酒标,酒广告以及与酒有关的民谣、民谚。他的梦瓶斋,藏品上千,影响很大。
他所研究的株洲古代酒器(如商代象尊,是1975年2月出土于醴陵市狮形山的盛酒器,为商周时期青铜器中所罕见。如商代铜爵,1990年9月在株洲南阳桥出土。鸮卣,元代鎏金银杯),株洲现代酒器(如温酒器之类),酒与人文,酒与经济,与历史,他都很感兴趣,爬罗剔抉、刮垢磨光、反复考证,对酒文化作出了难得的贡献。
黎福清老师长期生活在株洲,他这本《株洲酒文化》,研究和收藏的重点也在株洲,展示了株洲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广度,使人们了解株洲这个文化重镇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。正由于他长期文化工作(先后在潇湘电影制片厂、株洲市文化局工作)的经验,其文字功夫也很了得,研究和溯源,自有驾轻就熟的功夫。读他的书,可以感受到文风的清丽,笔力的老到,其书法功底也很可循法,这都是构成此书令人耳目一新的内蕴。
通过读这本书,还使我知道,酒在中国,无论饮啜,治病,谈论,吟诗作赋,书画,戏曲……无所不在。正如刘欢唱的“不分贵贱一碗酒”、“生死之交一碗酒”,水浒、三国,不乏酒的故事,俯拾即是。而了解酒文化,是更高级别的文化认知,与“一醉方休”、“醉生梦死”是完全不同的两种“酒观”。
书中有相当的篇幅谈酒诗。与酒关系密切,莫过于诗。想起吴乔(修龄)先生把酿酒比喻作诗,很有意味。他在《围炉诗话》里说:“意喻之米,文则炊之为饭,诗则酿而为酒。饭不变米形,酒则变尽。啖饭则饱,饮酒则醉?!卑研词魑鹁?。他说,作文如炊饭,米形不变,成为香喷喷的饭粒儿,吃了能饱肚子。所以说读书读得多的人,叫“饱学之士”,满肚子都是学问,好像学问是“吃”进去似的。
而酿酒与煮饭不同,非一日之功,米酿而为酒液,饮之则醉,说明诗不同于文,要靠诗人的学识、修养、才智、情感、情绪“酿制”,所谓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,足见其难。故古诗词能够流传久远,可见靠的是“酒”劲。
二十年前,据说有人在上海调查一千五百人中,爱读诗的只有百分之三点七,虽然原因很多,诗的质量下降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。那时候“一不留神就当了诗人”的,有些诗作不是“酿制”的,而是以各种原料、添加剂勾兑出来的,五彩斑斓,却没有“酒劲”。而唐诗之精妙,就如一壶“陈年老酒”,越陈越香,越品越有味??杉词胱鋈耍己湍鹁埔谎哂凶约汉裰氐钠分剩啪哂卸捞爻志玫姆枷?,赢得拥趸。
感谢黎福清先生,他把这样厚实的《株洲酒文化》奉献给读者,让读者通过株洲这个窗口,进入酒文化的堂奥。
责编:周媛
初审:王珈
下载APP
分享到